2020年03月19日 / 专业文章返回上一页

移投行(IBKFO)中国式家族办公室实务研究:慈善,企业家无法回避的话题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譬如: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家的财富与日俱增,也相应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应成为企业家展现新时代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2017年7月底,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公布了捐赠60亿元的慈善计划,这件事在2018年开年被多家机构列入2017年度公益十大事件。

何享健入选的意义除了捐赠金额相对较高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他的战略性慈善模式所具有的示范效应。其捐赠方式包括股权捐赠和现金捐赠等多种方式,其捐赠股票成立慈善信托,捐赠现金则投入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及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等多个领域,还推动两家新型慈善基金会发展等。该笔捐赠的里程碑式的示范效应必将对中国企业家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慈善法的制定和实施,慈善资源的社会化,需要企业家们也实现自身参与慈善的转变。如何实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慈善领域的最大化,可能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做慈善,也就成为企业家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企业家做慈善是一种精神需要。

人的生存需要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没有物质的需求,是无法生存的;二是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的追求,生存是无意义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要。一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导致妨碍社会和集体的极端行为,即所谓“饥寒生盗心”。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需要就上升到主要地位,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满足精神生活的正当需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往往能够推动人们对社会和集体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的企业家在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物质需要已经解决,其不可避免的要进入第二层次需要即精神生活需要的阶段。慈善,无疑是解决这种需要的合适途径。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奉献精神就是企业家最大的善。企业家最初的动力可能源于自身和家族的生存和繁衍,但是超出这个之后就成了对社会的奉献。无论是李嘉诚、巴菲特还是比尔•盖茨,他们目前最大的动力一定是他们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同时,企业家的行为,也在昭示“平等交换”的社会精神,通过管理企业、调配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体现了一种互利的社会原则。

在这里,慈善行为的双方没有利益关系,是指作为慈善行为主体的企业家与慈善客体是没有交换关系的,慈善客体不必为企业家的慈善做出回报,这体现了企业家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人对于弱者或不幸者的同情之心。企业家将自己的财富或者资源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是爱的表现。 

企业家做慈善也是一种平等互助的精神。现代企业家慈善精神已经超越了原初的施舍恩赐的含义,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企业家和受助者尽管在财富、地位上有差别,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企业家做慈善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家慈善精神集中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展现了企业家的担当精神。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家有双重的身份,一是理性的经济人,其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利润,创造企业财富;二是社会公民,有回报社会的责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企业家做慈善,同时内蕴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有“民为贵”的思想,认为天地间人最重要。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二、企业家做慈善是一种经济需要。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看,慈善也可以视为一种商品,同样有成本和收益。

慈善对供给者而言,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其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但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精神方面的收益来看,慈善会使慈善供给者得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同时,慈善供给者也会得到人们广泛的敬重和社会好的评价。从物质方面的收益来看,有慈善行为的人,人们会更加愿意与之交往,从而客观上也增加了有慈善行为人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潜在的物质收益增加的可能性的增大。从现实来看,精明的企业家往往也是慈善产品的有效供给者。慈善不但使有些企业获得了名的收益,也获得了物质方面的巨大收益。对同一条供给曲线而言,慈善产品的供给量,取决于慈善产品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当慈善供给的边际收益等于慈善供给的边际成本时,慈善产品的供给量对供给者而言就是最优和最恰当的。

慈善对需求者而言,也有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的考虑。其收益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但成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一般情况是,大多数人总是希望自己施舍别人,而不是别人施舍自己。当一个人受到别人施舍时,一般总会有一种心理的亏空感,这种心理的亏空感就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成本。从物质方面的成本来看,主要是人们会更倾向于与施舍别人的交往,而不愿与受到施舍的人交往,这种情况将会减少受到施舍的人的社会资本,从而也就减少了其进一步增加收益的可能性。对同一条需求曲线而言,慈善产品的需求量最终取决于慈善需求者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慈善产品需求的边际收益等于需求的边际成本时,慈善产品的需求量对需求者而言就是最优和最恰当的。

成本自然就是体现在物质方面,而收益却可以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来说。一方面企业家做慈善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另一方,慈善会给市场发出一种正信号,使公司的信誉和声望得到提升,因为社会一般认为“既然公司有钱做慈善,经营状况自然肯定是良好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做慈善是最赚钱的生意,经过普遍对比,不做慈善的与做慈善的,做慈善前与做慈善后,企业家的生意和利润差很多,做慈善对改变公众形象和增进影响力、加强信誉等方面有巨大贡献,做好事是有好报,做慈善是最好回报社会的方式,热心的企业家都会去做,但对于沽名钓誉的来说也会去做,名利双收,又是善事,是富人很好的事业。

三、做慈善是品牌成长和企业文化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利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公益慈善的方式是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如今,公益活动越来越重要,做公益似乎已成立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企业不断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生存的土壤在社会。做慈善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空穴来风,是企业文化的长期积淀,是品牌成长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结果。

企业在形成品牌和一定规模的时候,要通过一些具体行动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有责任品牌的社会认知。通过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发展。 

同时,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资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还有企业文化、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竞争。积极参与慈善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同时也会激发员工组织身份认同感和工作热情,提高整体生产能力,减少员工离职率,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慈善在客观上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员工的归属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慈善捐助已经成为一种情结,它在慢慢地融入企业,逐渐变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员工。 

公益事业能走多远,企业品牌就能走多远,两者相辅相成。企业不发展了,做慈善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必须坚持、持续下去,才能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参与慈善事业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 

四、是企业家处置家族传承的天然诉求需要。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奋战了三、四十年的民营企业家们,交接班问题已杀至眼前。曾经纵横捭阖的企业家们正在走向暮年,他们在财富继承与企业传承问题上可谓煞费苦心,众多民营企业正面临由“创一代”向“企二代”交棒的关键时期。老一辈艰难打拼,自然希望继承者能立足这个基础再续辉煌,但继承者们即便不用重复前辈们的艰辛,却也面临新时期更为复杂的各种挑战。对于一个民营家族企业而言,能否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咒语,打造真正的百年企业,要求企业家们在充满精力的时候,就认真思考自己所积累财富的传承问题。

但是,无论是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还是企业家亲身经历的现实都表明,不加思考地将财富留给孩子证明是错误的。这种把财富直接留给孩子方法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因为年青人不劳而获大笔遗产常常会助长他们奢糜生活的习惯、不勤奋工作的恶习、目中无人骄傲蛮横的作风,以及贪婪但经不起挫折的意志,从而容易毁掉企业家们积累的财富以及他们下一代的生命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突如其来的大笔遗产对并无准备的青年一代而言常常不是“财富”而是“灾难”。这种情形不胜枚举,高明的企业家对此心知肚明。

睿智的企业家明白,他们已经从财富创造天赋中获得了生命的价值感,因此应该认真思考、学习并处置好这笔财富,一如当初追逐并创造财富那样,富有激情地让所积累财富用于正确的公益慈善事业,正确导引自己的后代并影响年轻一代,让财富找到正确的慈善公益方向和效率,从而使企业家自己的生命臻达完满之境界而永久与世同在。

慈善对家族的传承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即财富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从财富传承角度来说,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家巨额遗产税的存在,将家族财产转移到基金会当中能实现财富最大幅度的存留,也防止了因“败家子”出现而导致巨额财产被迅速挥霍一空的情况;另一方面,慈善事业为家族提供了一个分散投资的机会,让其避免将所有资产投入于家庭的主要经营业务当中造成的风险。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慈善活动是“富一代”们对个人和家族价值观的基本表达。正是慈善活动将家族领袖业已存在的价值观推向实践。慈善的基本教育功能是鼓励子女与外界接触,是后代成功走上社会的重要渠道。家庭成员通过慈善活动领悟财富的真正意义,并对父辈、祖辈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感到无比骄傲,进而形成对家族企业的进一步认同。这样成长起来的后辈才会延续前人的慈善事业,从而把家族企业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中。

综上,家族慈善的社会价值同样显而易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应认识到,富人的产生固然离不开基于个人的智慧和努力,但更关键的是来自国家与社会的保障和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富起来的企业家理应切实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更多地赚钱,更多地上缴税收,更多地安排就业,更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企业家利用赚取的财富对社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他们的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而企业家通过慈善所实现的社会价值对企业的反馈也必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道德观以及对良知善意,爱心,道德,人性的自我高度认知。企业家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弘扬慈善精神,当仁不让。


上一篇:移投行(IBKFO)中国式家族办公室实务研究:UBS为什么喜欢推荐BVI的VISTA信托
下一篇:移投行(IBKFO)中国式家族办公室实务研究:如何在中国设立一家慈善基金会